古代逛一次“青楼”,究竟需要多少银子?换算成人民币,是多少?
“驰道杨花满御沟,红妆缦绾上青楼。”这是王昌龄在《青楼曲》中的名句,诗中通过“红妆缦绾”描绘了美人婀娜多姿的身影,仿佛看到她们步入高楼的场景。

今天,许多人对“青楼”一词的印象,往往是带有污秽之意,认为它是妓院的代名词。然而,古代的青楼起初并非今天所理解的那样,它实际上充满了风雅和文化底蕴。

那么,古代的青楼究竟是怎样的地方?当时去一次青楼需要多少钱?这些费用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又是多少呢?让我们一起来探讨。

展开全文
最初,“青楼”这个名字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涂有青色漆的楼阁。清代文学家袁枚在《随园诗话》中提到,这一做法最早起源于齐武帝,他在一座名为兴光楼的建筑上涂上了青漆。因此,最初的青楼并不是什么风月之地,而是帝王的住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青楼”的含义逐渐变得宽泛,成为富贵人家住宅的代名词。

例如,曹植在诗中曾写道:“青楼临大路”;唐代诗人骆宾王也有名句:“大道青楼十二重”。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富贵人家常将自己的住宅建在繁华街道旁,楼阁的外观也常常涂上青色漆料。

但是,什么时候青楼开始与美人、风月之事联系在一起呢?这个转变,可以追溯到曹植的《美女篇》。在这篇文章中,曹植讲述了一个故事:有一位如仙女般美丽的女子住在城南的宅邸,许多人慕名而来,但却都被她家豪华的装饰和外面涂着青漆的墙壁吓退了,知道自己配不上她,只能黯然离去。

后来,青楼与“妓”字产生了联系,主要因为当时许多公侯显贵家庭都会养歌舞伎、艺伎,供自己娱乐。这些艺伎逐渐被称为“伎”,她们多居住在豪华的青楼中,专门为这些富贵人家提供表演。随着时间推移,“艺伎”一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说的“妓女”,而青楼也变成了与这些女子紧密相关的场所。

尽管如此,那时青楼中的女子往往才艺出众,她们精通琴棋书画,常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。青楼的环境也很优雅,建筑豪华,亭台楼阁,小桥流水,典雅得像是一座艺术殿堂。尽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文人雅士提供娱乐,但其气氛却远不止于风月。

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在青楼留下过足迹。比如,杜牧就写下了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”的诗句;柳永则时常与青楼女子唱和,许多作品中也有对她们生活的描写,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。
既然青楼的环境优雅,女子才艺出众,价格自然也不便宜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宋江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时,就大手笔地赠送了她百两黄金。根据当时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,大概1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,而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一贯钱。因此,宋江送出的这100两黄金,相当于1000贯钱。
要知道,当时一贯钱可以买下100多斤大米。换算成粮食的数量,宋江赠送的百两黄金足以维持一个山寨数月的食物供应。然而,宋江赠送这些财富的目的,不仅仅是为了娱乐,更是为了拉拢李师师这样有权势的人物,利用她的关系为自己谋取利益。因此,尽管宋江如此阔绰,一般人去青楼并不会如此豪爽。
对于一般文人来说,去青楼喝酒、听曲,每次的花费大约是十两银子,相当于1000斤大米,按今天米价估算,约需要3000到4000元人民币。这样一次消费,基本相当于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。
那么,历史上最昂贵的青楼之旅是多少呢?这件事发生在唐朝,那时社会文化繁荣,人们对青楼的追捧也达到了巅峰。唐朝有位著名的名妓,名叫“天水仙哥”,她因出色的才艺和美貌,吸引了无数仰慕者。
其中,有一位叫刘覃的公子,他家境富贵,听闻天水仙哥的美名后,心急如焚,甚至派人送去了大量的贵重礼物,但始终未能得到仙哥的青睐。最终,他托人送了100两银子,经过一番曲折,终于得以见到天水仙哥。

然而,天水仙哥见到刘覃后,并未给予热情回应,只是隔着纱帘看了他一眼。这短短的一眼,就花费了刘覃100两银子,这无疑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青楼之旅。

尽管青楼最初并非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地方,但它确实曾是许多文化精英和社会名流汇聚的场所。那些生活在青楼中的女子,大多才情出众,很多人不仅留下了诗词作品,还因其高雅的风度为后人称道。因此,古代青楼不仅仅是娱乐的象征,它也是一部分文化和艺术的摇篮。

这也提醒我们,评价任何事物时,不能只看表面,而要深入了解它的内涵,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历史和价值。









评论